然而,本次销毁却因为币安CMO的何一和OKEx的CEO Jay在微博上的“互撕”,变得格外引人关注。两位高管在微博上唇枪舌战,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完全不念旧情。
文 / 31QU
每逢销毁必撕逼?
在火币公布第三季度HT的回购销毁量2天后,币安第三季度对BNB的回购销售数据也出炉。然而本次BNB的回购却又一次被质疑,擅自更改回购销毁规则、回购不透明、团队涉嫌套现等情况又一次把币安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10月18日,圈内媒体区块律动发微博报道BNB第三季度的销毁数据,却引来OKEX的CEO Jay的质疑。
其实早在今年7月份,币安公布第二季度BNB销毁数量和规则时,就曾被火币指责过,何一和火币CEO七爷在某媒体群里对BNB的销毁进行辩论。而本次的核心矛盾和上次的核心问题几乎如出一辙。其中大家讨论和质疑最多的就是币安擅自修改销毁规则。此前币安的7次销毁BNB,均是来自当季度币安利润的20%,由于币安的主要利润就是BNB,所以是直接从币安的利润中直接销毁掉。而从今年第二季度时,币安就改变了销毁规则,不销毁利润的20%,而是直接从团队持有的BNB进行销毁。这样说有点拗口,我们来举个例子:假设市场上原有流通的BNB一共有1000个,币安一个季度赚走了其中的100个BNB,等币安承诺的日子到了,币安就会把这100个BNB中的20%,也就是20个BNB直接销毁掉,这样市场上的BNB就只有980个了,以此类推,每季度的销毁可以保证在市面上流通的BNB是逐渐减少的。而币安从第二季度就悄悄地改变了一下规则,这100个BNB的利润,不再进行销毁了,而是直接从币安手里原有的BNB进行销毁掉。也就是说,市面上流通的BNB可能还是1000个。
这不是币安的第一次改变规则,4 月 18 日,据 the block 报道,币安在新版白皮书中,删除了 「回购」一词,原版本中关于 「每季度公司将用 20% 的利润回购并销毁 BNB 」 的条款。改成了「每季度公司将基于币安交易利润销毁 BNB」。
如下图所示,左边的版本是 2017 年首次发布时的原始描述 (用红色突出显示)。右边则是新版本的变动。
币安创始人 CZ 对此的回应是:因为一些地区倾向于将盈利与证券联系起来。
另外一点值得疑问,而且币安也没有进行公开的回应,就是币安第三季度的销毁金额甚至要比第二季度和第一季度相加还要多。各位也清楚,第三季度开始后,整个数字货币市场进入熊市,币价下跌,交易量,交易活跃度也都相应的往下走。币安在第二季度的交易量为1596.2亿美元,虽然第三季度后半段加入了合约贡献的交易量,但依然下滑至1139.42亿美元,交易量缩水28.62%。交易量缩水,而且币安还下调了交易费费率,按说第三季度的利润应该远不如第二季度,而币安的销毁规则是本季度利润的20%,这个比例不变的话。币安本次的销毁金额为何远超第二季度呢?多出来的利润是哪里来的?
币安是个好的项目方,不是一个好的交易所?
回顾币安的发家史,“创新”是币安的一个重要标签。在币安以前,交易所不知道自己也能够发币——平台币。后来平台币的模式,基本被所有交易所使用。首创IEO模式,又带动了2019年的小牛市,也引领了一阵IEO风潮。BNB的价格也是从最开始的0.15美金,最高涨到接近40美金,即便是现在也有18美金,近120倍的涨幅。这几乎跑赢了从2017年以来市面上所有的加密货币。币安是不是一个好的项目方?是。投资人赚到,团队的员工也赚到了,在资本的世界里,这就是最优质的创业者。但是币安是不是一个好的交易所呢?表面上看,币安从2017年开始起家,用户和交易量一度登顶,成为全球最火热的交易所之一,甚至首先主网上线的公链和去中心化交易所,都一直走在了几大交易平台的前列。另外在全球化方面,币安也是做得比较好的,币安在多国拿到了合规牌照。同时在非主流资产的识别与挖掘上,币安也有很大的优势。但是,交易所最重要的也是赖以生存的安全问题,币安却栽了跟头。今年丢的7000个BTC还历历在目。回顾交易所的发展史,有多少交易所死在了安全问题上。还有就是技术和使用体验,这点我们在上一篇《币安的困境》中有说,在此不再过多提及了。
三大平台孰优孰劣?
BNB和HT的定期回购销毁,保证平台币是以通缩模型存在于市场,更像是通过市场交易提前去兑现平台的价值,特点是稳定。OKB的每周分红,更像传统证券市场的股票分红,持有者相当于是OKEx的股东,根据用户OKB持有量占比,将平台收益分发给持有者。无论是平台币被赋予的实用功能,还是其在价格上的升值预期,平台币之争归根到底是交易所之间对流量的竞争——只有交易所大规模盈利,才有利润注入平台币,围绕平台币的生态才得以繁荣。何种回购或者奖励规则,任何一种平台币的真实价值都取决于其应用价值。
写在最后。虽然今年是btc的十周年,但币圈相对于传统金融市场来说仍在早期,有竞争是好事,尤其是行业的头部企业,他们之间的良性竞争更能推动着行业往前走。可能每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多多少少的有一些问题和瑕疵,甚至是不可见人的一面。以100分的标准来要求每家企业可能暂时不现实。希望头部企业们能够多花时间放在提升技术和用户体验上来,而不是一些互揭老底的撕逼。撕来撕去,受伤的是行业,也是自己。
本文来自31QU,本文观点不代表格时财经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免责声明:作为区块链信息平台,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信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鉴于中国尚未出台数字资产相关政策及法规,请中国大陆用户谨慎进行数字货币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