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格时财经首页
  2. 新闻
  3. 资讯

To B还是To C?腾讯、网易等大厂的生死抉择

To B还是To C?腾讯、网易等大厂的生死抉择
世上本没有路,但走的人多了便成了穷途末路。
对于新鲜事物的警觉性,恐怕非腾讯、网易等头部互联网公司莫属,他们既是信息的创造者,更是传播者。市场任何的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们的双眼。
文章/雪穗| 编辑/Never
运营/Harry | 出品/星传媒

眼下,风口上的区块链应用已成为各家新的业务发力点,由此诞生了以腾讯、阿里、华为为代表的TO B阵营,和以网易、百度、360为代表的TO C两大阵营。但经过实践的论证和市场的考验,两大阵营区块链落地探索之路也呈现出两极分化之势。

 

顺势而为的TO B阵营

近几年,互联网商业的发展看似轰轰烈烈,繁花似锦,实则市场早已饱和,开始走下坡路,众多的互联网巨头开始寻求转型发展,而区块链的出现,为互联网的转型打开了一扇窗。区块链大潮流下,互联网巨头们纷纷出手,但正处于转型的互联网巨头们首先争抢的是To B端。相比于To C端的规模化商业应用,主流也更看好区块链在To B端的落地。他们认为,短时间内,区块链联盟链更容易走向落地,面向B端的商业也更容易实现。联盟链的推进一般以技术的落地为主要目的,链也是被“阉割”了的链,多属无币区块链。

而在区块链To B端做的最好的,当属腾讯无疑。

早在2015年,腾讯就成立了区块链团队,对区块链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专项课题研究,以确认其往后发展路线。尽管在2017年比特币价格一度高达20000美元,但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并未利用手上的先天资源发币融资,始终只在区块链技术方面攻坚发力。

2017年,腾讯区块链项目trustsql区块链平台成功推行,就是对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防止篡改、去中心化以联盟链形式得以应用。主要分为数字资产、鉴证证明、共享账本、分享经济四大模块,面向服务对象为B 端供应链金融用户。

 

据悉,该平台已接入合作银行12家,上链的核心企业超过 71 家,行业涉及地产、施工、能源、汽车、先进制造、医药等多领域。该联盟链网络打通了供应商、金融机构、生产商多方供应商链条,资金需求企业可通过债权转让或资产抵押等方式解决融资难等问题,而金融机构可通过链上购买标的,实现投资升值,同时借助数据上链,多方记账模式避免金融信任危机。除此之外,腾讯还在区块链发票国际标准制定上提供了技术支持。2019年10月,在ITU-T SG16 Q22会议上,腾讯获得了成员国全票通过,接下来,腾讯将与中国信通院、深圳税务局等联合代表中国主导制定区块链发票的标准细则。而在随后11月份,深圳区块链电子发票突破1000万张,区块链技术的积累再次成功检验。

虽然腾讯在TO B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起初对于C端也曾进行过大胆的尝试,比如腾讯首款区块链游戏《一起来捉妖》,但上线不久便被淹没在浩瀚的游戏浪潮中。故而目前现阶段对腾讯而言,仍处于寻求在TO B端有更多落地场景的探索阶段。

12月20日,腾讯成立了数字货币研究项目组,研究“在深圳开展数字货币研究与移动支付等创新应用”,为DECP 2020年在深圳试点推行提供技术基础,也更加佐证了区块链在TO B端将大有可为。

如今,具备实际应用价值的区块链技术试点在各地遍地开花。

 

垂死挣扎的TO C阵营

与TO B端稳扎稳打相比,区块链在TO C端的应用发展的可不那么顺畅。

区块链To C端的应用分为中心化的App和去中心化的DApp,传统互联网巨头多以开发App为主,一些创新的区块链企业则争夺起了DApp。从2017年到2019年,无论是区块链App还是DApp,市面上各行各业都是遍地开花,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势。

提起区块链APP,我们不得不聊一下网易。2018年2月9日,一直寻求转型发展的网易率先推出了第一款区块链To C产品——网易星球。

门户网站和电邮出身的网易在互联网的浪潮下,曾多次试图转型,BAT的业务它皆有涉及,当电游赚钱了,网易便做起了游戏,而当电商时代来临时,网易又加入了电商争夺战,接连大力度投资了网易严选、网易考拉,而当比特币等区块链行业风生水起,网易又加入了区块链的浪潮。

然而,多次试水,次次皆输。

其实,网易不为人知的是,网易星球并不是它的第一款区块链C端产品。在网易星球推出前的仅仅一个月时间,网易曾推出区块链游戏网易招财猫,但上线不到10天就遭遇夭折下架。

或许是因为在招财猫项目上“马失前蹄”,网易在重振旗鼓后推出网易星球,自2月8日%

本文来自星传媒STARMEDIA,本文观点不代表格时财经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免责声明:作为区块链信息平台,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信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鉴于中国尚未出台数字资产相关政策及法规,请中国大陆用户谨慎进行数字货币投资。

联系我们

邮件:[email protected]

QR code